top of page

靜思教育

  • diziguibrunei
  • Oct 31, 2016
  • 3 min read

相信許多學校和我孩子的小學一樣,在上課鐘聲敲響前,校方都會安排學生一起誦讀《弟子規》或者《百孝經》之類的經典。有人打從心裡反對這種安排,認為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般,學生只是照着唸,根本不知道誦念些什麼;又或者認為某些經典是迂腐的封建思想,根本不適合在這個年代繼續被吹捧,更何況是引進校園。

經典迂腐我不是很認同,有人能夠把經典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就代表經典本身並沒有隨着時代變遷而失去教育的功能,而是得以在現代生活中召喚出新的領悟。或許每天誦念不能立竿見影,可經過時間淬煉,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和空間,給學生帶來了提點作用。如果要我舉出學生讀經典有效的證據,我恐怕拿不出,即使我舉出來了,這樣豈不是將之量化了,而不是着眼於其中的精神即品質的方面。

又或者有人反對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即為孩子選擇宗教,更不用說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上宗教課(我孩子還在襁褓時即已領洗,每星期日皆上主日學),理由是孩子在未具成熟思想時即由父母安排信仰是剝奪孩子的選擇權。教會的教理課程綱要是經過專人編寫,當中除了教義,也涵蓋了許多普世價值觀,在這個網絡世代和新經濟時代,孩子能夠接觸更多的正面思想,未嘗不是好事?

特定宗教的活動如佛教的靜思打坐,其實也是適合非佛教徒,個別宗教的某些儀式,有的一樣適合各宗教人士或者無信仰者。我們着眼的是當中的涵義和能夠帶來的正面及積極的教化效果。

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已經有學校採用讓學生靜坐的方式,提高學生控制自己和調整壓力的能力,並幫助學生具有同情心和互助心。如果我孩子學校有提倡靜坐,我也樂見其成。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指出,現代生活充斥3C產品,在分心 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僅專注力愈來愈薄弱,甚至情緒智商( EQ)也容易低落,導致情緒不穩,而提升學生專注力的其中一個辦法即是靜坐。

靜思靜坐活動的推行立意良善,有助於學生的輔導管教。與誦念《弟子規》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寄以通過校園情境教育和品德教育,淨化學生的心靈,降低校園的暴戾氣氛,創造和諧寧靜的氛圍。當然此活動原本就具有宗教色彩,唯如何去宗教而擇其普世功能,教育界應有能力促成之。家長和教師的心態十分關鍵,與其擔心宗教色彩影響孩子,不如以包容和開明的眼光以宗教對談的方式探討任何能夠給孩子帶來正面影響的教養方式。

最近美國的一所學校棄留堂等懲罰性手段,改為安排行為偏差的學生靜坐,起初原本已經是好動和頑皮的學生,總是在靜坐時找縫隙與身旁的同伴說話之類的,但久之已經見到見效,學生在經過靜思靜坐後,採取的反應或者反擊手法 不再激烈,逐漸可以透過靜思打開自己的心房,化解內心的憂慮、憤慨、壓抑等等負面情緒。學校發現這個方式遠比動輒勒令行為偏差的學生停學來得有效。

我一位朋友開辦的安親班,亦設有一處靜思空間,讓課業繁重的孩子有靜下來面對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在家裡,父母也可以設計一處類似的靜思空間,那裡可以是進行家庭宗教儀式的空間,也是讓家長孩子能夠接觸到各種讀物的閱讀角落,甚至一家大小,什麼也不做,就靜靜地在那兒享受相處的時光。

不同年齡層的管教需對應於其心智年齡而採取適宜的措施。一般激烈的打罵方式,已經不合時宜。預防性的正向管教辦法,運用各種適當的活動如讀經典,信仰教化方式如冥想靜坐,都能夠更好地教化學生倫理道德觀念與待人接物方式。全世界的教育界包括國內的華校都已經走出一條管教和教化的新路,教育部卻反道而行,提出涉及霸凌學生停學一年的建議,難怪家長教師們都大力搖頭。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Follow Us
Search By Tags
Archive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